金属所招生信息
自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教育归口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变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同时,金属所与中国科大合作成立中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地址为金属所园区内,录取学生学籍为中国科大,并颁发中国科大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杨锐研究员。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金属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使役行为及其防护技术,并注重材料制备、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属所已初步形成基础、应用、开发的新格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解决重大的学科问题。应用研究以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为核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金属所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质量位居同学科前列。1997年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及硕士学位。在2003年、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质量评估中,金属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均获全国第二。设立于1989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是授予中国科学院在学研究生的最高荣誉,至今金属所有28人获此殊荣,居全院研究所前列,在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金属所共有16篇论文获奖,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金属所共有11篇论文获奖。金属所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1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支持者6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者3名,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支持者2名,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者41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金属所还为在学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学习、体育、文娱、生活设施和标准间公寓,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其中奖助学金总额:硕士生最高4.2万元/年,博士生最高7万元/年。二、联系方式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110016
联系人:李老师,魏老师,侯老师
电话:024-23998273
传真:024-23842016
网址:www.gs.imr.ac.cn,www.imr.cas.cn,yz.ustc.edu.cn
E-mail: imryzb@imr.ac.cn
QQ群: 127984993
微信公共平台(IMRYZB):
http://yz.ustc.edu.cn/sszs_2017/images/1.jpg三、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导师
序号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
01材料疲劳与断裂机制张哲峰研究员
张鹏副研
02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变形行为与机理卢磊研究员
03新型微纳器件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理张广平研究员
04材料形变与断裂机制计算模拟杨金波研究员
05金属材料强韧化设计田艳中副研
阳华杰副研
06生物力学与仿生材料刘增乾副研
屈瑞涛副研
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
07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韩拯研究员
张志东研究员
08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输运性质王振华研究员
张志东研究员
09功能材料中的相变和熵变任卫军副研
张志东研究员
10低维材料的第一原理设计和物理性能杨腾副研
张志东研究员
11自旋轨道耦合对费米超流系统物理性质的影响周可召副研
张志东研究员
12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刘伟研究员
13铁电薄膜的制备与评价王占杰研究员
催化材料研究部
14纳米催化机理与表征苏党生研究员
刘洪阳副研
15计算化学与模拟李波副研
16功能材料表征张炳森研究员
固体原子像研究部
17基于铁电极化的量子材料构筑及其亚埃尺度结构特性*马秀良研究员
18智能材料微结构研究*叶恒强院士
杨志卿副研
19金属材料基因组基础*王绍青研究员
马尚义副研
20钙钛矿氧化物功能薄膜亚埃尺度的界面结构特性*朱银莲研究员
21航空材料中形变和相变的电子显微学研究*杜奎研究员
22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郑士建研究员
23无机复合材料的界面精细结构*贺连龙研究员
24钙钛矿结构铁性氧化物显微结构与性能的计算模拟*王宇佳副研
马秀良研究员
25镁合金中长周期相的显微结构与缺陷特征*邵晓宏副研
马秀良研究员
钛合金研究部
26钛合金复杂变形过程的模拟与优化*徐东生研究员
柏春光副研
工程合金研究部
27钛合金氧化第一原理研究*胡青苗研究员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28金属结构材料的计算设计陈星秋研究员
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29绿色能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尹利长副研
成会明院士
080502 材料学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01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卢柯院士
史亦农副研
02多尺度纳米结构金属材料制备与性能*陶乃镕研究员
03梯度纳米结构金属的应用基础研究*王镇波研究员
04非晶合金涂层制备、性能及工程化应用*王建强研究员
05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徐坚研究员
06非晶合金复合材料张海峰研究员
07非晶合金*李毅研究员
08金属纳米材料的变形机制与结构稳定性*李秀艳研究员
卢柯院士
09纳米多孔金属智能材料*金海军研究员
10非晶合金制备及成形王爱民研究员
11金属纳米材料的使役行为*韩忠副研
卢柯院士
高性能陶瓷研究部
12纳米超级隔热材料*王京阳研究员
13导电功能陶瓷薄膜*王晓辉研究员
14极端环境陶瓷防护涂层*张洁副研
15先进陶瓷的高通量设计*王杰民副研
王京阳研究员
16超高温陶瓷材料*李美栓研究员
钱余海副研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17环境功能材料*李琦研究员
18薄膜电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索刘志权研究员
19微电子微纳互联材料的制备、性能和表征*祝清省副研
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20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备科学*成会明院士
21石墨烯的制备与物性研究*任文才研究员
马来鹏副研
22碳纳米管的制备与性能*刘畅研究员
侯鹏翔研究员
23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刘岗研究员
康向东副研
24智能电化学储能器件研究*李峰研究员
孙振华副研
25纳米碳基电子器件*孙东明研究员
26催化剂与碳纳米管的精细结构关系研究*汤代明研究员
刘畅研究员
27纳米炭复合材料的电热功能特性研究*曾尤研究员
高温合金研究部
28单晶高温合金设计与制备张健研究员
张少华副研
29先进单晶高温合金的力学行为楼琅洪研究员
李辉研究员
30高强抗热腐蚀单晶的研究郑志研究员
刘恩泽副研
31先进高温材料及凝固技术研究于金江研究员
刘金来副研
32先进单晶高温合金设计与凝固技术李金国研究员
刘纪德副研
33高温合金组织表征与性能优化*袁超研究员
侯介山副研
34复杂铸造型腔制备工艺的研究刘恩泽副研
郑志研究员
工程合金研究部
35宽温域多功能钛合金研究*郝玉琳研究员
李述军研究员
钛合金研究部
36微量元素对钛铝涡轮叶片性能的影响*杨锐研究员
崔玉友研究员
37深海用高强钛合金韧化研究*雷家峰研究员
马英杰副研
38核级锆合金晶体学研究李阁平研究员
393D打印钛合金组织调控*王清江研究员
陈志勇副研
40非连续长纤维增长聚合物复合材料隋国鑫研究员
41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研究*王玉敏副研
张旭副研
功能薄膜与界面研究部
42低维材料生长设计与应用*姜辛研究员
邱建航副研
43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姜辛研究员
刘宝丹研究员
44纳米结构热电材料和能量转换器件*邰凯平研究员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45先进航空发动机封严涂层的摩擦学设计段德莉研究员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46变形镁合金加工工艺、再结晶与织构形成机制陈荣石研究员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01先进高强高韧耐磨钢材料研究及其制备工艺开发*李殿中研究员
胡小强副研
02高性能钢铁材料组织与性能控制王培副研
李殿中研究员
03稀土钢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栾义坤副研
李殿中研究员
04高性能核用焊材研制陆善平研究员
05外场作用下焊缝凝固行为研究董文超副研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06轻量化结构中的异种材料焊接技术*倪丁瑞副研
马宗义研究员
07纳米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王东副研
肖伯律研究员
分析测试部
08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蔡桂喜研究员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
09复合防护涂层裴志亮副研
孙超研究员
10材料耐久性防护及工程化李京研究员
魏英华副研
11高温防护涂层姜肃猛副研
宫骏研究员
12太阳能储热介质的腐蚀与防护涂层研究*崔新宇副研
13藕状铜的表面改性研究杜昊副研
14高温防护涂层研究孔令艳副研
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
15新一代耐高温耐腐蚀核用结构材料戎利建研究员
陈胜虎副研
16特种薄膜刘实研究员
熊良银副研
17环保易切削不锈钢姜海昌研究员
宋元元副研
18四代核电快堆用抗辐照材料研究马颖澈研究员
刘奎研究员
19材料的超纯冶金技术研究陈波副研
刘奎研究员
20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科学与实验技术研究罗兴宏研究员
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
21结构化催化剂张劲松研究员
22多级孔陶瓷材料杨振明研究员
23合金凝固*赵九洲研究员
24焊接质量控制技术陈怀宁研究员
25甲壳素基生物材料赵岩研究员
精密管材研究部
26新型圆珠笔用不锈钢孔凡亚研究员
都祥元研究员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27新型磁兼容医用金属材料任伊宾副研
28口腔种植体的微生物腐蚀研究徐大可副研
29陶瓷基复合材料汤素芳研究员
30高强钢中合金元素的微观偏聚效应研究王威副研
31先进材料本构和成形极限理论模型及其应用宋鸿武副研
32可溶解铝合金汪伟副研
33抗菌不锈钢的成形性能研究杨春光副研
34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王全兆副研
马宗义研究员
高温合金研究部
35一种难变形高温合金的超塑性变形研究张伟红副研
孙文儒研究员
36一种新型低膨胀高温合金的组织控制研究刘芳副研
孙文儒研究员
37高温合金复杂构件的组织与性能控制李应举副研
杨院生研究员
38高性能轻合金的成分设计与性能优化罗天骄副研
杨院生研究员
0805Z1 ★腐蚀科学与防护
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01纳米智能防腐技术*李瑛研究员
02纳米复合涂层彭晓研究员
董志宏副研
03激光增材制造彭晓研究员
谢玉江副研
04熔盐电化学曾潮流研究员
刘会军副研
05耐腐蚀硬质涂层研究辛丽研究员
06物理气相沉积高温涂层研究*朱圣龙研究员
沈明礼副研
07新型缓蚀剂制备与性能杨怀玉研究员
08电化学材料技术刘建国副研
09超高温热障涂层研究鲍泽斌副研
10智能电化学制造杜克勤副研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11材料的腐蚀行为与损伤评价韩恩厚研究员
12基于响应的自修复型涂层史洪微副研
13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王俭秋研究员
张志明副研
14腐蚀控制技术研究赵健副研
柯伟院士
15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郑玉贵研究员
16微生物对金属大气腐蚀影响王振尧研究员
韩薇研究员
17力与大气腐蚀的协同作用王振尧研究员
潘晨副研
18自然环境腐蚀*孙成研究员
许进副研
19耐温耐蚀纳米复合涂层研究王震宇副研
刘福春研究员
20工程结构腐蚀的仿真计算王海涛副研
085204 材料工程
01(全日制)材料工程
02(非全日制)材料工程
注:
1、以上研究方向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带*研究方向要求硕博连读。
四、初试科目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05Z1腐蚀科学与防护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
085204材料工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或940材料科学基础B五、复试办法1、复试原则 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2、复试内容 为提高复试工作有效性,并根据我所的学科特点,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专业素质和能力
①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②专业课笔试;
③专业面试;
④英语听说能力测试;
⑤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②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精神和身心健康情况;
④人文素养;
⑤举止、表达和礼仪等。3、复试形式1)专业课笔试
①专业课笔试原则上按照专业知识综合考试的形式进行。必答题部分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测试,主要针对理工科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选答题部分针对物理、材料、加工、化学四大学科门类进行命题,考生可任选一类回答。考试内容及参考书见下表:
名称课程名称参考书及编者出版社
物理类固体物理《固体物理学》方俊鑫、陆栋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黄昆原著韩汝琦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类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武大、吉大等校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加工类材料成形原理《材料成形原理》陈平昌、朱六姝、李赞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成形原理》吴树森、柳玉起主编第2版
各门类参考教材可任选其一。
②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专业面试
①按照考生本科所学专业及报考类别分成若干相关专业组,进行分组复试。
②各专业组由至少5名相关研究方向具有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每组设组长1名。
③面试主要采取问答形式。主要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对考生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科研活动以及工作业绩进行考察。考试时间20分钟左右。
④面试过程中,每位老师均要进行书面记录。每名考生面试结束后由考核小组简短讨论后,每位主考教师当场独立评定分数。计分原则是考生的初评分为所有主考教师给定成绩的平均分。为保证各组评分的可比性,各组评分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
⑤各专业组面试结束后,由组长组织主考教师对全组考生初评分情况进行复核,对多数主考教师有异议的考生,由全体主考教师对照书面记录和比较全组考生情况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重新独立评分,按计分原则得出考生的最终专业面试成绩。
⑥如需对考生进一步考查时,可再次另行组织专业面试。
3)英语听说能力测试
①主要测试考生听音辨义、理解日常交谈内容、以及是否能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考试时间8-10分钟。
②测试分组进行,每组设两位主考教师。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贯穿于审查考生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政审以及复试各个环节中进行。4、同等学力考生复试 对同等学力考生,须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加试的闭卷笔试科目为2门,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由我所自行组织命题,难易程度按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每门科目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加试科目及参考书如下表:
加试科目参考书及编者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赵品、谢辅洲、孙文山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号)实施。6、提交材料 参加复试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①参加复试的考生应携带准考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往届生)和身份证(应届本科生还需交验学生证),备复试报到及参加复试各环节时查验;
②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考生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
③政治审查材料(加盖公章并密封),应届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院系学生办公室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④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⑤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⑥考生的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
⑦考生简历;
⑧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7、复试成绩及最终成绩 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课笔试成绩(满分100分)×40%+专业面试成绩(满分100分)×45%+英语听说能力测试成绩(满分100分)×15%。
最终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占比50%,即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六、录取 依据考生总成绩,结合考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创新精神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我所专业需求等进行综合排名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任一门加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不计入总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七、调剂 金属所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八、学费标准 非全日制:共计3万元;
其他:8000元/学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硕士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如下: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总分不低于360分,思想政治理论不低于50分,英语一不低于50分,数学二不低于80分,专业课不低于80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总分不低于310分,思想政治理论不低于50分,英语一不低于50分,数学二不低于75分,专业课不低于75分。凡符合上述分数条件者将可以参加我所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阶段考核,未达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且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以申请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体可以通过简历自述表(在复试规程内下载)提交申请。 复试时间:2016年3月16日-3月18日。 符合上述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须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在3月8日前向研究生部确认知晓复试日程安排和复试规程,邮件:imryzb@imr.ac.cn(请注明考生姓名、考生编号、身份证号、是否参加复试、是否知晓复试日程安排和复试规程及是否同意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内容) 。 ※※注意※※:所有进入复试的考生,在通过复试后再联系并重新填报导师! 复试名单:
考生编号姓名
103586210001912聂静
103586210001919吴江涛
103586210001972刘楠
103586210001994连赞
103586210001997邵思齐
103586210002001范夏璐
103586210002002张安琪
103586210002006郝慧
103586210002009郭峰
103586210002011田思原
103586210002012孟永华
103586210002013李伟
103586210002024冯顺
103586210002026宋来瑞
103586210002028黄兴伟
103586210002030刁威
103586210002031薛莹
103586210002032张露露
103586210002034李飚
103586210002036万伟
103586210002038郑力玮
103586210002040刘晨晨
103586210002041陈云浩
103586210002044李林子
103586210002045陈超
103586210002047闫福照
103586210002049李晓晗
103586210002051崔刊
103586210002053张士元
103586210002056张浩
103586210002057董鹏伟
103586210002058田敏
103586210002059张靖汶
103586210002063杜宁宇
103586210002064万格灯
103586210002065谈国旗
103586210002071徐笑凡
103586210002080韩超
103586210002082曹政
103586210002084朱兴隆
103586210002085刘硕
103586210002087刘敏
103586210002089于子锋
103586210002090赵博霖
103586210002092刘生
103586210002093姚沛
103586210002097邢志伟
103586210002098周敏
103586210002099孙是昊
103586210002101韩日飞
103586210002103唐俊榕
103586210002108李鉴洋
103586210002111王志
103586210002112桑利呈
103586210002113姜霖
103586210002969倪雨朦
103586210002970牛浩
103586210002971王文婷
103586210002972何红
103586210002973肖文莹
103586210002974贾逸轩
103586210002975霍世宗
103586210002976任志国
103586210002977赵日达
103586210002979靳宇
103586210002980王永钊
103586210002983陆婉婷
103586210002986吴汐玥
103586210002989梁显鹏
103586210002990张维维
103586210002996王欢
103586210002997鲍骐力
103586210002999宋苏斌
103586210003000史林军
103586210003005戚英伟
103586210003008李昱杰
103586210003013王玺润
103586210003016刘龙
103586210003018张衡
好人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