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的公共大平台,也是分析测试技术、方法的研发中心,同时还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实验基地。中心将成为一个具备向校内外科学研究、品质鉴定、失效分析、案例判断等提供公正、权威测试能力的重要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的分析测试技术力量较雄厚。 中心现有正式人员13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6人, 中级职称6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中心设备配套齐全,目前拥有全部进口大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几十台,总价值3000万人民币。中心占地1500多平方米,分布于新材料研究中心,起点机房和多功能实验楼。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良好的工作条件。主要测试设备有:透射电子显微镜(含能谱);场发射扫描电镜(含能谱、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系统和STEM探头);X射线衍射仪(配有冷、热台附件);核磁共振波谱仪;等离子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差热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凝胶色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等。同时还配备了刻蚀喷镀仪、离子减薄仪、超薄切片机等各类高级制样设备。
分析测试中心以全心全意为用户提供一流分析测试服务为宗旨;以贡献于学院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目标。中心将在材料学院直接领导下,内部将实行质量管理,并制定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规章制度,为用户提供公正、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结果。
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山西省计划委员会、商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教育委员会联合批准的省级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10月10日。
该中心主任由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许并社教授担任,主要科研力量依托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主要目标是追踪国内外新材料的发展动向,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定位于纳米材料为主的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以碳材料、功能材料、计算材料、信息材料等为主攻方向,同时兼顾传统材料的改性。
超微结构实验室 超微结构实验室最初是1989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正式投入使用,经过数年的建设现以装备为山西省高等院校多学科、开放型测试、分析与实验中心。
实验室方向与任务是: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即培养高科技人才,又承担测试及鉴定,并进行测试方法的研究。开展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和承接科研项目。目前实验室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中日)合作项目、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山西省重大软科学项目等20余项。近年来,实验室发表论文26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和被他人引用100余篇。其中,纳米微粒的制备及界面表征,荣获1999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洋葱状富勒烯的制备与物性表征,获200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富勒烯类纳米功能材料制备机理的研究,获2002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超导材料及纳米材料等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从1986年至1989年,国家对中心专款投资人民币166万元建筑面积3104平方米,于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于2000年校投资400余万元新增JEM-2010型高分辨透射镜。实验室设有化学分析室、力学性能室、电子显微镜室等。
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6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人,中级工2人,初级职称技术人员6人。
焊接材料研究所 焊接研究所创建于1984年,是全国第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体。
近30年来,焊接研究所在焊接电弧物理理论、高速摄影技术、焊条设计理论和系列不锈钢焊条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培养硕士生30余名,本专科生300余名。对分布在我国28个省市40余个焊条生产企业的200余名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系统地传播了焊接电弧物理应用理论及焊条新的设计原理、方法及关键技术,给焊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
到目前为止,累计取得研究成果3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成果奖24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2部。
材料科学系 材料学系是2006年由原隶属于材料加工工程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新组建的一个系,是以理工结合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教学、科研单位。
材料学系以培养宽厚基础、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必修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外,还要了解各自专业相关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结构与材料性能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学系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材料学系的教师有着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传统和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作风。
材料学系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技术、结构与性能以及开发和应用为主要研究对象,承担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
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与研究
合成耐火材料的研究
超微细粉体非金属矿物的制备与研究
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抗菌纤维的研究
高性能涂装技术的研究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是1998年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时新成立的系,下设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两个专业。是在分子、原子、电子层次上研究材料特别是先进材料、新材料的物理和化学行为规律,通过研究材料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为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主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体。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拥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培养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导师队伍与研究条件,是“211工程”建设学科,也是我省材料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理工科结合的学科,研究材料科学和应用中深层次问题,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和掌握现代材料科学研究方法的科研人才。材料物理与化学系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博导1人),副教授5人, 讲师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3人。目前本系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和山西省重要的基础及科技攻关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发光材料、镁合金、不锈钢、纳米碳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等。
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多个相关的重要部门,如石油化工、电力电子、冶金、机械、建筑、造船、国防、能源交通等工业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先进材料的设计、制造、表面改性、质量检验、新材料和新产品的开发、材料环境失效和控制技术及材料的再生与利用、功能材料的研制等工作。
冶金工程系 冶金工程系于199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实验室面积约350m2。全系有教师1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在读博士的教师3人;2003年设立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点,2006年设立钢铁冶金硕士学位点。冶金工程系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冶金原料处理技术、非焦煤冶金理论与技术、高性能金属材料冶金理论及关键技术(夹杂物冶金理论、残余元素的行为与控制、新一代高品质钢铁材料)、生态化冶金过程关键技术、高质量冶金制备理论与技术、冶金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等,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编著专业书籍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授权5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EI收录60余篇。现已有毕业本科生933人,硕士研究生10人,所毕业学生大部分就职于中铝各分公司、关铝、太钢、宝钢、首钢、武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重点企业,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95届毕业生张庆东曾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或进入北京矿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总院等科研单位工作,除考取本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外,其他还分别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学校,并已有数名获得了博士学位。
材料加工工程系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成立于1997年,是由1955年创立的铸造专业、1956年创立的锻压专业、1957年创立的热处理专业和1958年创立的焊接专业组建而成。这四个专业创立之初隶属于机械工程系,1984年独立组建为机械工程二系,并于1987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材料加工工程系,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四个系之一。
材料加工工程系现有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又分为铸造、塑性成形和焊接三个方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现每年招收博士生8-10名、硕士生40-60余名和本科生150余人。本科生2006年开始以一本B类招生。本系面向国内外材料、机械、钢铁、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行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培养优秀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型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设立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山西省本科品牌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专业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与特色学科实验室。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山西省学术带头人2人,省委联系的专家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
现承担有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10余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