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帖子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名词——血液灌流器,感觉很好奇,就百度了一下,百科里的解释很简单:血液灌流器是开展血液灌流所必须的耗材,目前国内的血液灌流器均为圆柱状,外壳为医用聚丙烯,内部装有吸附剂——树脂或活性炭(国外部分血液灌流器为梭状)。其吸附原理是利用活性炭与大孔径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吸附。看到这,真心感觉灌流器的思路很简单,就和最原始的水净化方法雷同。 正常体液中的化学成分虽说有变化,但往往还是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如果体液中的成分一旦出现明显的变化,往往暗示着某种病变。血液灌流器就是根据体液中的成分的变化,有一定选择性的吸附非正常体液成分,以达到净化体液的目的。 由于体液中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做到有选择性吸收,其实是很难的,外源或内源性“毒素”一般会与正常体液成分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带点性能,极性或者是尺寸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微弱的差异,才让血液净化有了可能性。 水的净化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水以外的成分尽可能除去就行了,但是血液净化却是另一个概念,因为净化之后的体液其实还是一个粒子尺寸和物理化学形成有较大差异的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所以说,选择特定的吸附剂是相当重要的。 目前血液灌流器的吸附材料主要是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应该不包括氢键,因为体液是属于水环境下的),更常见的是通过静电作用的,因为病变的细胞或病变成分很多会表现出电性的改变,据此可以有效对有害成分进行吸附。 在某些方面,灌流器和GPC(凝胶渗透色谱柱)有很多的相似性,只不过GPC 是用来对物质进行分级,而灌流器是为了吸附特定的成分。但如果GPC 中填充的是对应的分子印迹填料,感觉其吸附效率和特异性会好很多。 但即便吸附材料能够很好地特异性吸附有害成分,灌流器(三类医疗器械)还是很难直接用到体液净化的,因为灌流器虽然在体外使用,但却是连接在人体系统的,也就是说,灌流器实际上相当于替换了一段血管。这样的话,还需要考虑血液相容性。 为了减弱身体对外来异物(灌流器)的凝血作用,在使用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时,还需要进行灌流器肝素化处理——抗凝血处理——,以避免血液在流经灌流器时产生血栓。使用灌流器其实是很麻烦的。 灌流器的使用场所很多,其中可以用于尿毒症患者的血液清理。可以想象,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体液流经灌流器之后,血液就变得很干净了,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很快的,但实际上,在对尿毒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多数使用的还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的概念就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胶体的提纯相似,无非是利用一个半透膜和透析液,让有害物质透过半透膜慢慢往外渗透以达到净化的目的,这其实是相当的慢的,而且由于半透膜孔洞有尺寸的限制,其对要除去的有害物质的尺寸也是有很大限制的。如此效率低,透析物质有限制的方法为何会成为临床上的主流?或许是因为价格,但即便灌流器是一种耗材的医疗器械,血液透析也不是省钱的灯,那些半透膜和模拟体液的渗透液成本也是不低的。 或许只能从实际的操作的可能性上入手了。 以上多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是科普。 以下是国家关于医疗器械的一种分类: ⅠⅡⅢ类医疗器械是根据其使用安全性分类的 第Ⅰ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一般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审批、发给注册证的。 第Ⅱ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一般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审批、发给注册证的。 第Ⅲ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一般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来审批、发给注册证的。 14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