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渴死的鱼儿 于 2017-4-29 13:49 编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文化和院训是诚信、严谨、挑战、创新,以此要求教职工以身作则并教育学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校时的金工金相教研室,1978年开始招收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生,1992年发展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0年正式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以及“纳米材料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其中材料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技术是“十五”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成就显著,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富有教学和科研经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工总数84人,一线教师69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名,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1名,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9人;江苏省创新团队2个;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23人,中级职称19人;博导24人,硕导2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9%,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全院教师博士化率达到88.4%;学生总数1283人,其中研究生318人、本科生965人。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形成了以新型金属与先进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非晶合金、先进焊接与先进制造技术、光电功能材料、剧烈塑性变形超细晶/纳米晶材料、超塑成型、生物与仿生材料、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先进功能与结构陶瓷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学院长期坚持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与美国国家橡树岭实验室、俄罗斯乌法航空学院、英国利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兵器工业第52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研究,互派留学生和教师互访,目前已经接纳了法国、新西兰、印度、俄罗斯等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到我院开展研究工作。 学院拥有先进微纳米材料及装备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米材料与技术“高校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微纳米材料与技术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先进微纳米材料与技术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材料评价与设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两个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和一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测试中心拥有Titan60-300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LEAP4000X Si三维原子探针、Qutumn250场发射扫描电镜、AURIGASEM/FIB双束系统、500Hz超导固体核磁共振仪、Bruker D8 X射线衍射仪、耐驰STA449C扫描差热分析仪等大型表征分析仪器60台套。拥有各种合金熔炼、处理炉和加工设备30余台套,拥有力学性能试验机等各式力学性能试验设备35台套。(材料结构与性能测试中心拥有三维原子探针、氦离子显微镜、聚焦离子双束、300千伏球差透射电镜等世界一流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为师生科研提供支撑。) 学院以国际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十二五”期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AngewandteChemie》、《Advanced Materials》、《Acta Materialia》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有多位教师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团体兼职。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了包括学术水平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博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